“监管措施密集出台 加强评级机构自身建设”
近年来,国内一系列信用债务违约,反映出我国评级领域存在评级虚高、区分度不够、预警功能弱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债市的优质快速发展。 加强信用评级领域的监管,有助于推进领域良性竞争,使领域逐步转化为评级质量导向,提高评级技术和信用划分度,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促进评级领域的健康快速发展。
最近密集发布了对比信用评级领域的监管措施。
12月17日,国家快速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公布2019年度公司债权人和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结果的通知》,确定对存在不诚实不专业行为的主承兑人和信用评级机构,填写公司债券中介机构的信用档案。 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信用评级领域快速发展座谈会,探讨进一步规范和快速发展我国信用评级领域的措施。 此前,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联合通报中指出,个别评级机构存在风险,并对一些机构进行了谈论。
信用评级领域的监管措施为何如此密集? 这传达了什么样的信号?
评价虚高引起了监管的关注
近来,债市许多风险事件引起了人们对监管信用评级领域问题的关注。
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信用评级领域快速发展座谈会上表示,信用评级是债市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关系到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大局。 近年来,我国评级领域在统一规则、完善监管、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预警功能弱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债市优质快速发展。
华创证券报告显示,从主体信用等级来看,我国信用债务主体信用等级基本位于上级区。 高信用等级主体是指信用等级为aaa、aa+、aa的主体,这类主体的信用债务存续额占市场总存续额的96.27%,债务主体信用等级分化程度较小。
11月30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就第三季度债市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运行和合规情况作了通报。 通报显示,个别评级机构对发行人主体水平上升的比例明显高于领域平均水平,存在评级虚等风险。 此外,一些机构还存在预警功能薄弱等问题。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评级领域需要统一监管规则,健全领域制度规范,强化市场规律,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加强信用评级领域的监管,有助于推进领域良性竞争,重视评级质量,提高评级技术和信用划分度,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领域短板制约债市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国内一系列信用债务违约,反映了国内整体信用评级质量不高,难以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投资决策的现状,这一短板也阻碍了债市的快速发展。
截至11月,海外机构投资者连续第24个月增持中国债券。 外资投资中国债主要集中在国债、政策性债券等方面,信用债务配置不积极的原因之一是信用债务市场“不清楚”,信用评级受到质疑。
随着金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信用评级领域已经全面向外资开放。 目前,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已经在国内设立了法律实体。 其中,美国惠誉评级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企业和美国标杆全球企业在北京设立的标杆信用评级(中国)有限企业已经完成了人民银行的备案。 评级领域的开放意味着未来的快速发展将面临内外双重的挑战。
建立健全监管的制度框架,去年11月,人民银行、国家快速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证监会已发布《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领域规范快速发展的政策指导,加强国际评级监管指导方针和外部监管,促进市场透明度、领域竞争
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将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债市评级领域的监管,加强市场规律,推动我国评级技术进步,提高评级质量,提高信用等级划分度,进一步推进评级监管统一,真正发挥评级机构债市的“看门人”作用,并
“对评级业加强监管,增强评级机构公共说服力,意味着国内风险价格合理,信用债务投资吸引力也在提高。 ”。 周茂华认为,信用评级是替代国内债市的基础性制度之一,加快补充评级业监管短板也有助于推进债市对外开放。
加强评级机构自身的建设
潘胜表示,评级领域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反复职业培训,勤奋尽责,努力提高评级能力,提高评级质量。 监管机构、发行人、投资者等各方应各自尽责,共同推动我国评级领域的健康快速发展。
如何发挥评级机构债市的“看门人”作用? 周茂华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健全完整的领域统一规则、统一监管制度,加强领域监管,减少监管套期保值和监管盲区,提高监管效率。 二是评级机构要加快补充企业管理短板,加强领域自律和市场约束,反复职业培训,严格信用评级各流程,夯实各主体责任,逐步提高信用评级服务质量。 三是进一步推进信用评级领域内外开放,允许符合条件的民间评级机构和国际机构参与国内市场,共同营造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鼓励具有国内条件的评级机构积极参与开拓国际市场。
并且,众多业内人士进一步构建基于市场化评价约束的优胜劣汰机制,扩大评级领域的动态新闻披露,优化以评级质量为导向的市场化评价,强调投资者话语权,引导“信用中的信用”——评级领域走向独立、客观、公正、公平
就评级机构自身而言,业内人士认为,在市场风险防范意识和诉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评级机构自身必须更加辛苦地锻炼内部工作,持续改善评级质量。 一是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升级评级模式,丰富数据积累,加强评级机构对金融科技等先进技术的投资和应用,鼓励和诱惑信用风险预警能力的提高。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梯队建设。 针对人员流动性大、人才缺货等问题,进一步建立完整、合理、高效的激励机制,形成较为有效的经验沉淀和知识传承体系,提高评级团队的稳定性。 三是推进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从好处冲突防范、标准化评级工作流程、评级结果发布、合规监督检查等多个环节加强评级机构自身内部建设,确保评级工作的独立性和合规性,提高风险揭示效果。
免责声明:58报业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