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4周年!专家建言六措施防控城市直下型震灾风险”
中新网北京7月28日电(记者孙自法 高凯)年7月28日是唐山7.8级大地震发生44周年纪念日,为了记住唐山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最近组织了地震专家和相关机构,在44年前唐山大地震的
唐山大地震44周年纪念。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河北省地震局供图)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孟潭表示,全国许多城市面临直下型地震的潜在威胁,需要从国家地震灾害风险调查项目、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灾害案例库和应急预案库等6个方面防范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灾害风险
六措施形成应对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的能力
高孟潭警告说,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44年。 唐山大地震后,中国大陆东部再也没有发生6.5级以上的破坏性大地震。 许多人没有经历过大地震,人们没有意识到或逐渐冷淡了中国东部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的威胁。
事实上,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曾经发生过数十次7.5级以上的大地震。 从全国来看,多个大中城市位于地震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县级城市的31%、地级城市的33%、省会城市的41%位于7级以上的潜在震源区,面临着直下型地震的威胁。
他说,唐山大地震后的44年间,地震监测预测预警技术、地震灾害防御技术和地震救援技术发展迅速,防灾减灾救援能力大幅提高。 面对6级左右的地震,地震灾害应该在可控范围内,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但与8级左右的城市直下型地震相比,仍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位于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受到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的威胁 因此,防范城市直下型大地震关系到国家快速发展的大局,也是最大的民生关切。
据高孟潭介绍,有鉴于此,要主、抗救助相结合,一城一策,精准施策,化解大地震巨灾风险,真正形成应对唐山大地震类型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的能力。
一是研究城市和城市群8级大地震灾害的规模,研究地震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和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制定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抗震设计政策和标准。
二、结合国家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工程,加强对大城市大地震危险源和地震风险源的调查,加强规划抗灾、旧小区改造和抗震加固工作。 对新建筑和重要的基础设施,采用与城市快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抗震设计标准,宣传应用隔震等新技术。
三是结合智能城市和安全示范城市建设,建立重大危险源和风险源,完全比拼的大地震监测预警、风险感知和公共服务系统,推进重要的基础设施地震自动处置系统建设,宣传现代化地震应急处置技术装备,加强预警系统培训。
四是完全建成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灾害情景库和应急预案库,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五是加强城市社区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加强城市功能社区防范大地震巨灾风险的能力。 城市公司、公共服务、公共设施运维、学校等功能社区抗击大地震巨灾的能力至关重要,要制定功能社区灾害连续性规划、应急预案,培养志愿者组织,加强大地震巨灾的培训和演习。
六、加强公众科普教育,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地震灾害情景认识,做好常态预防,加强应急物资准备,提高应急疏散和自救互救能力,构筑防控城市大地震巨灾的人民防线。
心灵鸡汤:
免责声明:58报业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