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暴雨为何迟迟不来?”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
据说天气预报没有比夏天更引人注目的季节了,雷电、暴雨、高温、台风、与之对应的城市高温、内涝、山区泥石流、洪涝等灾害在这个季节多次上演。
据国家警报新闻发布中心统计,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灾害较多的季节,过去4年,全国夏季警报占全年警报的46%,警报发生得最频繁,进入6-8月,最常见的是雷电、暴雨、高温警报。 这些警告消息是否准确,能否到达所有公众,都是对气象部门的咨询和期待。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暴雨和高温预报后,似乎总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有人说“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下雨就真的下雨了”,也有人说“又被忽悠了,好暴雨为什么会延迟”“好暴雨为什么会下蒙蒙细雨”。
在这些争论的背后,有认识上的差异和主观感受的差异,客观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能达到什么程度,我国的天气预报水平如何? 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客观预报是准确的还是主观的感觉不同
8月12日,整个北京都在等待大雨的到来。 前一天,中央气象台预报,京津冀地区第二天将迎来汛期以来最强降水。
但是,直到8月12日中午左右,北京的部分地区还没有看到分散性降雨。 网上很快就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调侃“龙王上京需要核酸检测,大雨还在路上”,也有人抱怨“不应该被天气预报耍得团团转,取消因大雨而事先约定的约定”。
气象专家表示,这场热议的背后有误读。 气象部门在预报这场暴雨时确定了第一降雨时间段是正午到夜间,但有些人可能没有观察到这一点。
当天清晨,中国气象网首席气象分解师胡啸也对此做出了回应。 大雨正在途中——从雷达图可以看出,大雨正在北上影响北京。
中央气象台和北京市气象局也分别预报,这场雨18时至22时最大,有大雨和局地大雨,将于明朝结束。
事实上,关于天气,主观感觉确实有差异。 胡啸以暴雨为例,通常气象上所说的大雨、暴雨量级是指累计降雨量,即每天24小时365天的降雨量。 全天候降水量超过25毫米的降水量称为大雨。 全天候降水在50毫米以上的降水被称为暴雨。
“达到这个量,被称为暴雨,但是短时间的强降水量和累计达到豪雨量水平本身就有差异,所以大家的心情不同。 ”据胡啸介绍,在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情况下,几分钟内雨势可能很大,但累计降雨量未必达到大雨量水平,也不算暴雨。
因此,大雨和暴雨,有时雨下得比较平稳,累计雨量多,但公众感受不深,也有人认为是遭遇了“假暴雨”。
不仅是暴雨,对于高温,人们有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误解”。
到了夏天,炎热的日子里,有时会觉得地表的温度可以扩散鸡蛋,但是为什么天气预报是30℃? 走在街上,为什么身体感受到的温度明显高于气象部门公布的实况温度?
要回答这些问题,从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这“双胞胎”说起。 预报温度是指高1.5米的百叶箱中的空气的温度,但从夏季中午到下午,在地面和2米的高度,温差可超过10℃,从而产生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的差。
更重要的是,体感温度不仅受预报温度的影响,还受湿度、风速、辐射等的影响。 中国气象局的专家以风速为例,一定的风速会让人感觉到空的气流,而身体释放的热量会吹到离体表面,即使温度很高也会有比较干燥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来说,“预报温度”只是影响体感温度的四个主要因素之一。 只有公众预报温度来评价个人感受,才会由此产生“科学误解”。
为什么极端降水预报是世界科学的课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许多气象专家反复表示,尽管公众对天气预报有一定的误读,但必须承认天气预报的精度在一定的上升空之间。 其中,暴雨预报是世界性的课题。
有人说,一下雨,就像从天上往地上洒水一样。 预报员可以预测大致的水量。 另外,也可以预测大致的地面被水淋湿。 但是,水不会均匀地落在地上。 有些地方潮湿面积很大,有些地方滴水。 很难预测地面各点被淋湿的程度。
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青渝表示,对暴雨,不均匀的间尺度、不同的空间尺度是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全面综合分析暴雨各方面的条件和资料
他以常规的高空观测系统为例,目前该系统提供的关于暴雨的观测资料和新闻主要比较天气尺度,但对直接带来暴雨的中小尺度的观测不够,非常不足。
“这就像在网上捕鱼一样,网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变成漏网之鱼”青渝说,暴雨预报中经常出现“局地”这个名词,从目前的预报能力来看,是局部地区较强的天气。
青渝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暴雨预测的准确率也不高,是世界性的课题。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也表示,天有不测风云,各类天气有不同的“可预报性”。 极端降水预报是世界通用的科学课题,我国暴雨预报的准确率目前与世界强国处于同一水平。 气象部门根据天气变化趋势,不断滚动更新,及时发布预报警报。
他提到的滚动预报,顾名思义,是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 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符百兰表示,气象预报员根据数值预报,综合运用各种新闻进行分析,最终得出预报结论。
这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可以在一两天前“随便报告”,在灾害天气到来之前更新。 滚动预报的关注点是包括哪些中小规模的灾害天气,这些天气系统“船小状态好”、“变脸系数”高,快速发展趋势难以事先准确把握。
符兰为此警告说,公众必须关注滚动预报,即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 由于大气环流形势每天都在调整,天气系统瞬息万变,预报员需要根据最新的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的结论制作和订正预报产品,最终给出“即将更新的天气预报”。
离“十报十准”有多远?
那么,我国天气预报现在的水平怎么样呢? 符兰说,随着预报技术的进步,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不断提高。 基本上,可以提前3天预报强降水落地和强度,目前我国全天候暴雨预警精度可达89%。
据她介绍,目前我国采用的数值模型的空分辨率越来越高,对强降雨的时间和空之间精细的分布优势预报越来越准确。 另外,中央台研制的精细化智能电网降水预报精度空间分辨率可达到5公里分辨率,时间间隔可每小时完成,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滚动更新,提高了降水预报精度。
数值模式是陌生而熟悉的名词。 今年年初,85岁的曾庆存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大家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数值天气预报行业。 他开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了原始方程的数值天气预报。 这项事业成为了数值天气预报迅速发展的里程碑。
数值天气预报还被世界气象组织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之一,《自然》杂志称赞数值天气预报的迅速发展是一场安静的革命,“全世界的天气预报与人类大脑和模拟早期宇宙的发展几乎没有差别”。
曾庆存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气象监测已从单纯的“场地监测”转变为包括气象卫星遥感在内的全球监测,气象预测也从经验预报迅速发展为数值天气预报。
据他介绍,国际天气预报的比较有效性从初期的1~3天提高到了5~7天。 目前三天的预报,全世界可以达到70%到80%的准确率,如果是一定地区,比如中国华南地区三天的预报,准确率可以超过80%。
其中,台风预报的改善效果最明显。
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近年来,多台台风全天候预报登陆点和实际登陆点相差50公里左右,台风半径1000公里,从相对值来看,50公里已经是小误差范围。
中央气象台主席马奖学金表示,数值天气预报是“国家珍宝”,我国近年开发的grapes世界数值预报系统在该比赛中表现越来越好。 年,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成为世界9个世界气象中心之一,拥有自主开发的grapes数值预报系统是最重要的因素。
据他介绍,与1998年相比,目前我国综合气象观测、数值预报、预报平台的科技支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预报员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价和订正,从而形成了公众获得的预报预警新闻。
曾庆存面对这些进步依然冷静,他说天气预报达到“十报九准”乃至“十报十准”,目前来看,并非不可能。 “天气具有偶然性,既不受人工实验室控制,也不受人为控制,预报总是有偏差。 ”。
这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敬畏自然的力量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不测风云”。
心灵鸡汤:
免责声明:58报业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