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关键开关未来可研发对抗病毒药物 死亡率近100%的狂
【科学家发现了抑制狂犬病的重要开关】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狂犬病研究小组在国际学术杂志《基因组生物学》网上发表论文称,在明确狂犬病致病新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9月12日,论文通讯作者赵凌教授告诉记者,他找到了控制狂犬病的关键“开关”。
论文作者赵凌教授在此次研究中发现了抑制狂犬病的重要开关,并找到了控制该开关的重要部位。 他说,将来可以开发对抗病毒,使抗肿瘤成为可能的药物。
赵凌说,狂犬病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另外,被狗咬伤后的接种疫苗需要打4~5针,也有中途放弃而免疫失败的患者。
“这项研究我们已经持续了五年。 通过高通量筛选和大数据观察,我们率先找到了这个目标。 ”。 赵凌表示,它是表观遗传学的关键蛋白质( ezh2 ),也是调控下游基因表达的开关。 关闭后,下游的基因表达增加,起到抑制狂犬病的作用。
“ezh2是明星分子,以前控制肿瘤生长,将其作为靶向设计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 ”。 赵凌表示,这是首次在神经元中发现能够通过分解ezh2抑制病毒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并将其命名为edal。
狂犬病主要破坏中枢神经系统,但这类病毒的基础研究目前仍较晚,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因为这种病毒性疾病比较有效的防控和临床治疗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这次新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一点对抗狂犬病的特异基因。
赵凌说,这项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嗜神经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这一机制,科学家有望找到比较有效的抑制病毒的新靶点,开发特异性抗病毒药物。
在研究上还有另一大发现。 在以前的国际研究中,“开关”点( ezh2 )与lncrna非特异性结合,他们渴望找到特异的部位,从以前流传下来的观点。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可以比较靶向特异性的结合,缩小非特异性反应,对今后的药物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 赵凌指出,这为未来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资料显示,狂犬病是狂犬病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狗、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被病兽咬伤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畏水、畏风、咽部肌肉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由于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本症又名恐水症。 狂犬病病毒是伊拉斯谟科狂犬病病毒属,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动物通过相互咀嚼传播病毒。 我国狂犬病主要由狗传播。 对狂犬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狂犬病后死亡率几乎100%,患者通常在36天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必须加强预防措施。
狂犬病的治疗是世界性难题,发病后死亡率接近100%,据说我国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在所有传染病中居第四位。
免责声明:58报业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