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 新动能是新增就业的最大“容纳器””
就业方面,一边领着几千万户,一边连接着经济的大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放到宏观政策层面。 中央在开展目前的经济事业时,把“稳定就业”放在“六稳定”事业的第一位。 这些政策措施都旨在加强各方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就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优先位置。
近年来,中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每年维持在1300万人以上,今年1月至5月城镇新增就业597万人,达到了全年计划的54%。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就业仍有较大增长,依靠新的动能释放活力,为就业创造了广阔的空区间。
美团点评和21世纪经济研究院、智联招聘联合撰写的《2019年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人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生活性服务业对吸纳新就业发挥了重要意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酒店的收益管理员、整形医生、“轰趴”管家、育儿师、宠物摄影师和训练师、民宿房东、美甲师、销售运营规划师、旅伴规划师、植发医生、整家设计师、电竞咨询 这些新的就业形式需要相对独立成熟的职业技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快速发展势头还很强。
分析新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是从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张。 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按收入指标划分的群体,而且是文化心理的共同体,在生活、习性方面有学徒的倾向。 考虑到这种文化心理的统一存在滞后,当今许多新兴职业,不过是“小荷显尖角”。 二是从生活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 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闻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生活服务业和数字化的融合,促进了生活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产生了新的职业形态 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安装调度员、无人机司机等新兴职业悄然到来,数字经济行业就业岗位达到1.91亿个……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发展,就业空 据统计,从年到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能指数年均增长率达到28%。 年,新动能对新就业的贡献率超过了三分之二。 新动能已经成为新就业的最大“容纳器”。
目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没有减少,结构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 但是,只要把就业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妥善应对,采取措施,就能保证就业的稳定,实现更优质的就业。 以青年劳动力就业为例,《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80后”和“90后”成为新型职业劳动者的主力军,超过90%。 其中,1990年以后出生的新型职业劳动者占一半江山,1995年以后出生的新型职业劳动者超过22%,他们大多处于刚毕业或刚毕业不久的状态。 面对模糊的未来,新的职业为处于择业期的青年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就业选择。 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新型职业劳动者月收入超过5000元,约24.6%的新型职业劳动者月收入过万,新兴职业的收入水平也对新型劳动力保持着足够的吸引力。
与以往不同,新的职业形态提供的服务大多不能被ai和机器取代,因此个性化变得极为重要,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素养、专业性,成为了新职业的专业技术壁垒。 网络降低了需要其财富、经验、人际关系的就业门槛,同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共享,劳动者对公司组织和资产的投资依赖大大减少。 而且,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大部分新职业也减少了对以前流传下来的营销渠道的过度依赖,这有助于维持更为宽松、更具活力的创业、就业生态。 一点EC平台已经成长为能够提供这种就业生态的平台,他们不仅催生了新兴的职业,本身还提供了新的职业形态,如美团无人配送场景下的无人车安全员。
实践说明,网络催生的经济新动能不仅有利于某一群体,也不在于赢家通吃,而在于不同劳动群体的普惠利益,可以共同快速发展。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新动能对新就业吸收器的作用,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进一步加强创业创新创造和新动能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为此,必须积极快速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公共创空之间和双创示范基地等创业载体,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健全差异化政策体系。 既要支持科研人员等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创新,又要帮助小众,帮助他们发现新的就业机会。 目前,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层出不穷,各地方、各部门要树立审慎监管理念,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监管,创造越来越多的新岗位,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免责声明:58报业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