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拆析央行“缩表”:并不意味货币政策收紧”
最近,央行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专栏1题为“正确看待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变化”,称不能简单地应用国际经验以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评估货币政策走向。 “短期要看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化,长期要看法定准备金率对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制约的变化”。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仍在实施常态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率是采用的首要政策工具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可能放缓、下降,但缓解流动性约束,增大货币创造能力,与海外央行量化宽松结束后一度进行的“缩影”有本质不同。
西南证券首席宏观分解师杨业伟表示,联邦储备系统资产规模扩张将适应货币投入,收缩应对将收紧。 但是,对我国来说,收缩也会回归货币投入,而人民银行会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其他方式进行对冲。 因此,虽然今年没有投入基础货币,资产负债表没有扩张,但由于降级等原因货币乘数上升,整体上没有收紧。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认为,评估货币政策的走向,首先需要看存款准备金和货币乘数。 从存款准备金来看,从今年以来央行存款货币总体稳定的货币乘数来看,今年以来,我国货币乘数明显上升,从去年年末的5.52上升到了今年10月末的6.51。
范若滢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的“缩表”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正在收紧。 历史上,中国人民银行的“缩表”也不存在与货币政策紧缩的直接关系,2007年和年-年两次货币紧缩时期没有伴随央行的“缩表”,年和年央行“缩表”期间的银行流动性没有紧缩的迹象。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说,从时间的长远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增加,央行外汇占款迅速增加。 在这个阶段,央行首先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等措施提高流动性。 近年来,外汇占款减少,被动货币投入也减少,央行通过降低准备金率等方法增加流动性。
报告显示,央行资产负债表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财政收税和支出、现金投入和回收,会引起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变化。 这是因为个别时间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意义不大。
范若溏认为,存款准备金只是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的项目之一,政府存款等其他项目的减少同样可以达到“缩编”的效果,无法通过个别月资产负债表的变动来看待货币政策的走向。
免责声明:58报业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