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西高山村民“下山记”:没想到理想实现得这么快”
中新网兰州9月14日电(杜萍饰)十多年前,住在甘肃省安定区的安晖嫁到陇西县马河镇杨营村。
那时的杨营村海拔2300米的山,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土块房子、村道泥泞,村民们一年的收入主要是种植中药材和农民工,“当时为了爱情,来了也不怎么辛苦。”
据安晖介绍,山上没有水,山路两旁都是沟,只有摩托车和农用车通行。 孩子在山下的村子上学后,她每天早上走路送孩子上学,回家做午饭,然后去送饭,往返要花一个多小时。 丈夫在周边打工,她除了照顾孩子和老人外,还忙于农活,生活“疲于奔命”,但“丈夫努力,孩子有上进心,每天也有奔头。” 那时最大的期待是孩子上中学,不用从早到晚奔波。 ”。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眠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县之一。 马河镇距离陇西县55公里,是距离县城最远的城市,杨营村离县城更远。 马河镇党书记周智奇说,杨营村是建段立卡贫困村,与该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相比,1999年开始实施扶贫搬迁工程。
周智奇表示,当时杨营村实施了不重复计划,分三年实施,年搬迁45户,年搬迁13户,年搬迁10户,共搬迁68户,“确保村民搬家”。
安晖是第一个移居者,得知要搬到山下生活时,她和丈夫高兴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计划着搬家后的生活。 “拿到门钥匙后,院墙刚建成就搬家了”搬家后,安晖的丈夫没有打工。 “村上建养殖场、香菇小屋,我和他爸爸养牛、养香菇,收入比在外面动要强得多。 ”。
可以让杨营村村民下山,稳定下来,杨营村除了快速发展中药材种植等早先流传的产业外,还将利用合作公司、合作资金快速发展食用菌、养牛等产业。
“因户制宜。 》周智奇介绍,该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党员推进贫困户,覆盖中药材、高原夏菜、畜草产业、食用菌、劳务等领域,通过推广,贫困户养殖年收入2万元,高原夏菜、食用菌每年1.2户。
今年48岁的石宏是杨营村最后一个搬家的贫困者,想起以前的日子,最累的是从山下打水,“必须走一担水一个多小时”。
石宏家有10亩以上的山地,以前主要栽培小麦和土豆,想栽培经济价值高的东西,但道路不好,搬不出去。 “那时的收入主要是在外面打工。 农业繁忙的时候为了收割作物,不得不在周边打工。”
下山后,石宏没有打工。 家里养了三头牛。 平时出了什么问题,合作社开门指导。 为了维修水管,被安排在村里水管网的公益性维持岗位上,山里的田地里也种了玉米,成为了牛的饲料。 “我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现在住在新房子里,吃自来水,用抽水马桶,两个孩子也在工作,一年收入6万元以上。 ’石宏直说在这种日子之前是想不到的。
现在的杨营村,白墙蓝瓦掩映绿树,水泥硬化的村道很干净,太阳灯矗立在两侧,微风吹拂着树叶。 年,该村被选为甘肃省美丽的乡村示范村。 “贫困家庭从去年开始占全村人口的43%,降至现在的1.6%。 这是脱贫攻坚以来变化最大的村子。”说到杨营村的周智奇,我感到非常自豪。
安晖站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可以看到以前住的大山。 “我在山区种了柴胡,今年卖了3头牛,至今已有5万头以上的收入,向家里购买了私家车。 ”。 看到院子里养的蜜蜂,坦率地说以前这些是自己的理想,但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
根据陇西县官方数据,“十三五”期间,该县共实施扶贫搬迁3253户13937人,为建设建设建设挂牌贫困户,截至目前已有3253户完成搬迁。 该县比较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因地制宜地转移,创新模式拓宽布局途径,比较有效地改善贫困群众进路难、上学难、吃水难、就医难等问题。 并因地制宜地迅速发展中药材种植、肉牛养殖、食用菌种植等产业,实现了搬迁居民“搬家、稳定、致富、快速发展”。 (完)
免责声明:58报业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