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峥嵘岁月】从穷棒子精神到脱贫攻坚”
1960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王国藩率领河北遵化县建明人民公社社员,积极进行春耕播种的准备工作。 这是社员们在地里撒肥料。 总公司记者王旭东摄影
西藏地区日土县日松乡甲岗村海拔4400余米,有197户,是阿里地区实施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的典型村庄。 当地群众享受政策性补贴,勤劳双手增收。 图为年9月17日,甲冈村村民走在村道上。
从1950年冬天开始,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耕者有其田”成为现实。 1951年12月,党中央发表《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的决议(草案)》,土地改革完成地区的农民纷纷开始农业生产合作。
1952年10月26日晚,河北省遵化县建明镇西铺村、王国藩、杜奎、王生等21户43人,在王荣家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十几年党龄的王国藩当选为主任。
经过清查,合作社的财产只有230亩土地和“三条驴腿”。 因为“三只驴腿”在土改时被分成铺在西边的驴,入职农户占3/4股,在公司内只使用3天,在公司外只使用1天。 有点富裕的房子说:“他们除了吃饭的罐子就是打狗棍,还有什么? 这样的“贫穷棒子社”总有一天也会变穷的! ”王国藩说:“他们对我们说‘穷棒’,但我们穷志穷,只要有志不怕任何困难。”
合作社成立的第一个冬天,杜奎带领壮劳动力在30英里外的山上劈柴。 严冬腊月,大雪纷飞,吃稀粥白薯,穿破烂棉袄,住通风草棚,十几床加四床被子,折腾了二十多天,拿回了四万多斤柴火,卖了430多块钱, 大家用这些钱买了大车、牛、骡子、羊19头和小型农具的一部分。
第二年春播,“穷棒子”的员工们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牲口不够使用者就犁。 这一年,“贫困棒子社”取得了第一个丰收。 1955年,西屋向国家销售余粮5455斤、棉花1943斤、花生131553斤,不仅充分供应自己的衣食,还开始为国家做出贡献。
“穷棒子社”成为农业战线上先进典型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形成了“不落后,团结互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工作”的“穷棒子精神”。
1957年2月,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毛泽东将一面奖旗送到王国藩手里,说:“你是劳动模范,是建设共和国的功臣! 这是对你们在全国起带头作用的表彰。 ”。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体系的逐步建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仍然普遍贫困。 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贫困人口7.7亿,贫困发生率达到97.5%。
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要建设“小康之家”“小康社会”,消灭贫困。 改革开放后,启动了国家大规模的减贫计划,扶贫开发继续进行。
免责声明:58报业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