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传播新动向 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
中国人民银行11月16日发表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布了最新的政策动向。 《报告》对cpi的评价、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具体思路等,比上一期报告进行了明显的调整。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与物价有密切的关系。 2019年以来,cpi从年初不到2%的水平到10月上升到3.8%。 ppi从4月的0.9%年内高点逐步下降到10月的-1.6%。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是怎么想的?
《报告》评价称,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需基本平衡,不存在持续通胀和通缩的基础。 “猪瘟等带来的供给冲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内物价面临上涨压力,因此必须持续密切监测动态变化,警惕通货膨胀预测的发散。 ”“报告”警告。
关于未来的一个阶段,《报告》预计,进入年下半年后,剩余因素对ppi的影响将小于2019年,甚至更稳定,cpi将受到食品价格上涨的冲击而逐渐消失,两者之间的差距将会缩小。
基于上述评估,货币政策如何运作? 《报告》指出,保持定力,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创新金融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在推进优质快速发展中防范风险,妥善应对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并且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重视预期的诱惑,防止通胀预期发散。
由此可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尤其是“大水漫灌”不会出现。 《报告》特别指出,货币政策将保持一定的力量,积极维护我国第一经济区块中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的国家地位。
但是,逆周期调节的力量明显增强。 前期报告中“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的表述已调整为本次“报告”中的“加强逆周期调节”。
记者还注意到,此前经常出现的“好货币供应总门”的表现,并未出现在此次“报告”中,而是增加了“妥善应对经济短期下行压力”。 这进一步印证了在当前“六稳定”大局下,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将会加强。
具体来说,就是增强控制的前瞻性、可比性和比较有效性,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微调,准确把握控制程度,加强预期诱惑,警惕通货膨胀的预期发散。 继续平衡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从供求两端夯实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缓解局部社会信用收缩压力。
《报告》还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规定的最新进展情况。 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确定,今年拟制定的规章有7条,其中包括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规定。 《报告》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正在与有关部门合作,制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判断办法》,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建立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判断指标体系,确定判断方法和流程,择机发布名单,提出额外的监管要求
免责声明:58报业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